(攝影)板橋林家花園(一)

2010052310:00


(攝影)板橋林家花園()









今天飛影要為大家介紹一個歷史悠久的樓台庭園水榭,說到這個庭園不免要提一下台灣的五大家族(板橋的林家、霧峰的林家、鹿港的辜家、高雄的陳家、基隆的顏家),這五大家族不同於目前的五大企業家族(國泰集團的蔡家、新光集團的吳家、中信集團的辜家、台塑集團的王家、遠東集團的徐家);現在這五大家族中有些沒落了,有些因為92188水災的肆虐庭園毀了,據園中的導覽介紹,目前僅存而且最完整的就只剩下板橋林家了。




林家花園的歷史:


林家始祖林應寅是福建漳州府龍溪縣白石堡人,於乾隆四十三年(西元1778 年)渡海來臺於台北新莊落腳。其子林平侯於16歲跟隨來台,後來經營米業致富,於40歲時依錦還鄉,捐官入仕曾任柳州知府,後辭官專心營利。林平侯育有五子,依次取為:飲記、水劑、本季、思記、源記五個家號,其中三子國華、五子國芳為其親生,且最賢能,因不願分家故合稱『本源』冠其姓以為堂號,就是『林本源』。兄弟倆於咸豐元年〈西元1851年〉在弼益館右側興建三落大厝,落成後不久開始經營園林,禮聘名士呂西村、謝琯樵擔任西席,教導林維讓和林維源兄弟。光緒年間,林維源在三落大厝之南大興土木,新建五落大厝並擴建庭園,奠定了日後之規模。






「林本源園邸」俗稱「林家花園」,「本源」並非姓名,而是林平侯三子林國華(本記)和五子林國芳(源記)的家號,兩人為「林家花園」創建者故得名。林家為漳州移民,因經商致富而富甲一方,是清末道光年間台灣首富,為收租之便,於是西元1847 年開始在板橋建造大宅園,為台灣清代規模宏整且施工精美的住宅建築中留下傑作,園區分為「園林」和「三落大厝」兩個部分。園中一磚一瓦,一石一木,皆由唐山海運而來,無疑為臺灣庭園的代表。






林家在板橋首先建了一座弼益館不久又建造三落大厝、五落新大厝、白花以及林家花園,在林家全盛時期,這些建築總共加起來有17,331。目前五落新大厝、白花己經改建成林園大廈;林家花園則捐給政府,經過規劃重建後,開放為收費公園;只有三落大厝仍由林家保管,做為祭祖的用途,並未對外開放,興趣參觀這座建築,需先向林家洽詢才可以進去。





林家花園的介紹:


家花園的規模宏大,內部亭台樓閣家眾多,真是三步一閣,五步一樓,設計構思精巧,園景變化多端,處處引人入勝,在台灣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它的盛名。今天我們走入林本源庭園,彷彿時光倒流,令人如置身清朝,足以發思古之幽情。同時我們穿梭在樓台亭榭之間,也使人親身體驗到有清一代,台灣的富貴人家大家族閤族而居,生活優閒緻的一面。板橋林家花園被公認為清代台灣園林之代表作,同時閩氏庭園也是中國南方園林系統的重要一支,就其建築藝術的歷史文化上深重要的價值。以下就取其重要導覽景點來介紹:





1.三落大厝〈為私人產業〉


三落大厝方位坐東南,面朝西北,厝前鑿一半月形水池,除了風水因素,據說也有防禦之作用。宅後有小丘,後來建造了汲古書屋及方鑑齋,因此形勢上呈現「前水為鏡,後山為屏」之格局。

三落大厝共有三進、兩廊與左右護龍,共計五十二個房間。




聖旨碑典故

光緒年間林維源捐助海防軍需,李鴻章上奏表揚,皇帝御賜「樂善好施」匾,立碑坊於新莊街上,這個聖旨就擺在牌坊最上層。後因道路拓寬,拆除牌坊,於是將聖旨移到此地。

這是聖旨碑的背面



聖旨碑的正面





護城河的圍籬(因為無法靠近,所以只能遠距離拍)






三落大厝的正面(正面拍兩邊ㄉ迴龍拍不到~面積實在太寬了)



三落大厝的燕尾屋脊,相傳要具有官品的人家才能使用燕尾屋脊












有壽、蝠、鶴、鳳梨.......都是取其音,有富貴吉祥、人丁興旺之意


另外屋脊上有鯉魚,相傳這是因為古早ㄉ房子很怕火災這是用來鎮壓火神的

















左右兩邊對稱的獅子,據說是辟邪用的~~





牆壁上的磚畫





門上的雕刻





匾額上的字據說是用貝殼研磨之後貼上去的


三落大厝可以拍照的部份就是這些,進到內堂還有好多特別的東西,有迴避、肅靜的牌子,導覽說古時候大官出巡,要迴避ㄉ有兩種人第ㄧ種人是挑糞的人,第二種人是乞丐;其他還有像女婿牆、綠色的竹節、ㄇ型牆、喜怒哀樂四種表情的魚(我忘了是什麼魚了).....等等,還有最大的特色就是連雨水都用缸子接,一滴水都不外漏(導覽說這就是林家到現在還這麼富有的原因),真的是庭院深深唷。





出了三落大厝要往汲古書屋的路上有個許願池,小小的假山還有噴泉,導覽發給每個人一塊錢硬幣,要我們各許三個願之後把硬幣丟入池中







七絃竹:原產閩中,葉綠枝黃,中有青線七條,若琴之絃,故名七絃竹。臺灣之有此物,傳係鄭經母董太夫人所移植。


2.汲古書屋

汲古書屋的主要功能是藏書及讀書,仿明代毛子晉之汲古閣而命名,汲古書屋外觀是一座三開間並帶軒亭的建築,其後皆設格扇門,以利通風及方便出入。
  汲古書屋本身部份原為平頂構造,大約在日治中期才改為目前所見的兩坡落水形式,作為一座書屋,其窗格子均採取簡潔大方之形式。
  屋前之軒亭造型高聳華麗繁複,使用「卷頂」推測是受了南洋外邦建築的影響。

仿明代毛子晉之汲古閣而命名。昔收藏圖書數千卷不乏宋元善本,為林家子弟讀書之所。前有雨亭造型奇巧。它是一座三開間並帶軒亭的建築,前後皆設格扇門,以利出入,作為書屋,其窗格子均採較簡潔大方的形式。前庭佈置名條花盆架,供擺奇花異卉,作為飽覽辟籍之餘的調劑。





這是要前往汲古書屋旁邊的「方亭」,這是林家花園的最高點。
「亭」的意思就是要人們「停」下來,歇息一會兒的意思。當年右前方廣場舉行戶外活動,例如:雜技表演或踢毽子活動時,人們便坐在一邊休息,一邊觀賞活動。




這個石堆,是為了聚氣而造








大門前設有一座軒亭,亭子屋頂型態別具特色,為半圓筒狀,十分少見






書屋旁邊的空地擺放的花器也如此古色古香



這是他們使用的桌子,是兩個半圓形,平時分開兩邊放,要用餐時才合而為一


3.方鑑齋


方鑑齋為昔日讀書之所,平時亦是騷人墨客,吟詠唱和之處。

齋前鑿池,池中設有戲臺,凸出於方鑑齋對岸水域之中。齋右側依壁,假山層疊,沿假山有小徑可通往戲臺。戲亭備有太師壁,夜間清歌抑揚,饒富生機。

本區域以水院為中心,周圍布置屋舍、戲亭、迴廊、曲橋與假山,齋前軒亭與戲亭隔水相對,互見水中倒影,是傳統園林設計「對景」的技巧,不但景致變化豐富,而且封閉水院的音響效果極佳。

為昔日林氏讀書及文人墨客周旋處,深庭為池,池中設戲台,林氏於此宴客,酒夜觀賞歌舞,饒有情趣方鑑齋以「水院」為中心,亭建在水中,有如島,周圍佈置屋舍,戲亭,迴廊,曲橋與假山,景致變化豐富。其軒亭為當年文人墨客吟風弄月之所。亭突出水院一角,拯富空靈之美。池邊欄杆作水波紋,更使靜中蘊涵律動。斜陽西下,滿地樹影。長廊盡頭又開闢圓形漏窗,虛費相間,又增景深。氣氛頗窗富詩情畫意,令人流連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未完待續.....